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汉服知识 精华文选 查看内容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

2011-10-13 05: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02| 评论: 0|原作者: 蔡宛迎等|来自: 信息员整理

摘要: 本文从首服、体服、足衣、饰件、佩绶制度 到服饰场合全面介绍了汉服的系统知识
饰件(五)
笏头带(玉带)简称球路。宋明官员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太宗命创方团毯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

带钩/带饰:带钩来源于胡服元素,随着战国时男子衣装上革带的流行,带钩的使用也逐渐普遍;带饰泛指后世腰间带的带头饰,多用于玉带。

绶、绶佩

蔽膝(韠):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说文》:褘,蔽膝也。《释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礼记·玉藻》孔疏:他服称鞸,祭服称韍。《说文》: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即韍。市又写作芾。《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古代的礼制,大夫以上才佩赤芾。这样看来,蔽膝、芾、褘、韠、韍是同物而异名。

与围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且要长到能蔽膝,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可以用锦,也可皮革制成。

孔引《乾凿度》的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郑玄在笺注这首诗时也说:芾,大()古蔽膝之象。”“重古道有后世经学家附会的意思,但《乾凿度》注的话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秦代时废除,代以佩绶制度。不过,蔽膝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后世的祭服、甚至朝服中。

充耳:最早的耳饰,男女共用的佩饰,悬在冠之两侧,以玉制成,下垂至耳。悬有素、青、黄等各色丝线。《诗 齐风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细致的特写,让后世人对那位戴着充耳的新婿仪容展开丰富的遐思。

充耳有告诫佩者自重自律的含义,古人解释为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玉佩:古人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玉同时也是君子互赠的珍贵物件。《秦风 渭阳》曰:何以赠之,琼琚玉佩。表达了秦康王对舅舅的依恋之情。

组佩:亦即杂佩。《诗集传》曰:杂佩者,左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 珠。中组之半,贯一大珠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而内向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容臭/荷包:往往是凝结了妻子心意的信物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