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汉服知识 精华文选 查看内容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

2011-10-13 05: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15| 评论: 0|原作者: 蔡宛迎等|来自: 信息员整理

摘要: 本文从首服、体服、足衣、饰件、佩绶制度 到服饰场合全面介绍了汉服的系统知识
饰件(四)
6.妆容

古代女子的妆大致可分为白妆和红妆两类。在此基础上还有各种面妆。

花黄: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后重入闺房,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少女的活泼美好跃然纸上。

花黄是古代曾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大约与佛教流行有关,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花钿:五代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的典故说的就是花钿的来历。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因为梅花落额上,宫人们瞧见,觉得好看,便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花钿亦可丹脂点颊,称为面靥或笑靥。

花钿样式繁多,从一个红点丹到各种复杂图案,从金箔片、彩纸到珍珠、鱼腮骨、鱼鳞、螺钿壳、云母、翠鸟毛……一应俱全。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贴花钿的胶用一种牛鱼鳔制成,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想起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一句,着实凄惨。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据男式服装的特点有关;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容刀:《古今衣服令》曰:容刀者,为容之刀,具刀形而无利刃,如若今肩舆旁插之剑,以为容观而不适于用。


觽韘:韘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扣弦弓的用具,又称为,俗称为扳指。不过,汉族的扳指和后来流行的满族扳指在造型上有所不同。满族扳指是圆筒形,而汉族扳指则一边偏高,一边偏低,偏低的一边有浮雕兽面纹,下口钻有两个小孔,以便用穿带缚住,固定在手上。


觽是用来解绳。《诗经 卫风 芄兰》写童子装大人: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

佩剑:佩剑的风尚在春秋战国时就比较盛行,汉也多有佩剑。《晋书·舆服志》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 剑。《后汉书·舆服志》注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而官阶地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剑带和剑鞘的装饰上《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

佩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lue4),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载:刀剑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的程度上差距也很大。作为佩饰的剑通常精雕细琢,镶金嵌玉。


中国传统,多采用璏(wei4)式佩剑法。璏,《说文》注:剑鼻玉也,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并不是我们在很多古装剧中看到的悬挂式佩剑。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