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耳饰
华夏衣冠文化很重视耳饰,耳饰的始祖应该是充耳了,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后来,在此基础发展了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男子不再佩戴,成了女子独有的装饰。不过,充耳的尊严之意却一直保留下来。男子免冠跣足以示谢罪,对女子来说,褪掉耳饰则有着相同的涵义。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
瑱: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原创耳饰。因为鉴于汉族“不毁伤发肤”的理念,汉族最早是没有穿耳孔的传统的。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瑱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对于女子来说叫做“簪珥”,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男子的充耳悬在冠的两侧,自有它的礼义,详见后;女子的“瑱”,《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直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还没有穿耳孔的习惯,只是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故名“簪珥”。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珰 :还是得承认,为追求美而不惜损害身体的习惯,人类自古有之。为了美,汉代后,汉族女性也开始学起了穿耳,这样就流行起了耳珰。《释名 释首饰》:“穿耳施(附加)珠曰珰。”汉末《孔雀东南飞》描写:“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耳饰。
耳环(玦):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然而周边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的风俗存留已久。《南史 林邑国传》:“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所以,汉家女带耳环的风俗也源起于蛮夷女子。唐诗人张籍的《蛮中》诗描写南方风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耳坠:耳环下垂各种宝石饰物,称作耳坠。同样也是外传进来的风俗。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

3.
项饰: 项圈 、 金石护身符、长命锁等

4.
臂饰
镯:戴于手腕。
钏:来源于镯,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据说此词是外来语。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戒指
:即指环,戒指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诗 邶风 静女》毛亨传曰:“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戒指有“戒止”之意。近人徐珂《清稗类钞 服饰类》载,有了这些说法,可以想象古代的男人是肯定不愿戴戒指的,以至于辛亥革命前后戒指流行时,有人呼吁说:“戒指是前朝宫中记号,现今大老官、大少爷、大小姐均怀了孕了。”(1911年10月2号上海《民立报》《东西南北》栏目)
以戒指为定亲的信物,是古时中亚胡族和西欧的风俗。《晋书 西戎传》载:“大宛俗,娶妇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南北朝时,此风俗传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