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件(一)
四:饰件
(一)女子饰件:
步摇:也许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根据《释名 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可以想象,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 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 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大约就是这种意境吧。花冠 / 凤冠:步摇进一步发展,史书上提到一种“步摇冠”,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在步摇冠的基础上,后逐渐演变出更繁丽的花冠、凤冠。凤冠后成了朝廷命妇的专属,寻常人家女子只有在亲迎时可以着戴。
梳篦:简称栉。持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汉人传统中,梳篦有着别有的感情。既可以梳理发丝,又可作为固定发型的发饰,一直受到青睐。《诗 周颂 良耜》有云:“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意思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黍稷,被排列得就像栉一样的整齐。是用于祭奠丰收的颂歌
珠翠:珠翠通常和金银合制成花朵 ,连缀于簪钗。汉代傅武仲的《舞赋》有“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的描写。唐人李善在这句话下注释说:“珠翠,珠及翡翠也。”这两种材料都非常昂贵,平常人家女子难得具有,珠翠一度成了贵妇的代名词。北宋时,为了整饬民俗,提倡节俭,在景佑年间曾经将珠翠列为禁物,不准官民之家再用;后来又禁止宫廷妇女使用。一直到了宋末,禁令才渐渐松弛。宋元之际用珠翠的妇女愈益增多,至明清时则再度流行,成为贵族妇女的主要首饰。胜:按照材质的不同分类有:金胜、玉胜、宝胜(镶嵌宝石)、织胜(布帛)、华胜等;按照外形的不同分类有:方胜、彩胜、幡胜等。 《山海经·西山经》中写道:“西王母其妆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祭祀之服就有华(花)胜之物:“簪以玳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簪。” 在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中,就有西王母形象,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在其两鬓,各戴着一个饰物,这种饰物的造型是以一个圆形为中心,上下各附一个梯形翼翅;两个饰物分别固定在簪钗之首,从左右两侧对插入髻中——这种饰物就叫做“胜”。 方胜:方胜的形状两个菱形叠压相交而成的图形。如《清稗类钞·服饰》所称:“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 从江苏南京明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双菱相交的金饰品实物,其制以金片作成,中部为四瓣蒂形,菱形的角隅及边缘部分饰以凸出的圆泡和连珠花纹。另外在浙江衢州的一座南宋墓中,也出土有这种方胜实物,其形制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不是用金,而是采用蓝色玻璃。这样,相叠加的菱形在一起就有了颇有深意的象征——同心。元本《西厢记》中,有“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之句:《醒世恒言》中也有关于“同心方胜”的描写:“……袖中摸出一条红绫汗巾,结个同心方胜,团做一块,往上掷来。” 彩胜:胜不仅可作为定情信物,也逐渐发展成一种应景饰物,每逢元旦、立春、端午及人日〈正月初七〉等节序,民间男女老幼,纷纷戴上以彩色织物或五色纸片制成的饰物,或以此相赠,以图吉利。这种饰物的造型不限于传统的胜形或菱形,也有剪纸飞燕、鸡雉等形象的,考究者还饰以珠翠,因五彩斑斓,故被叫做“彩胜”。 幡胜:是彩胜的一种,制成一挂,形似店铺前用以招揽生意的小幡,因形得名,被称为“幡胜”。冬至日和立春日有戴幡胜、互赠幡胜的习俗,特别是立春日,故称其为“春幡”。《东京梦华录》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这种风俗在两宋时颇为流行。苏轼《元日》诗也说:“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 玉梅/雪柳:玉梅也称“雪梅”,也是一种应景首饰。它和雪柳、灯球、闹蛾等都是元宵节时所戴的首饰。流行于宋代。宋代,元宵节流行着白色的衣物,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树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元霄节日风俗时称:“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武林旧事》也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闹蛾:也作“闹鹅”,应景首饰,多用于元宵。它的形制稍微复杂一些。通常用竹篾、绫绢等制成花朵;另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之形,将其粘于细竹篾上,并附缀在花朵周围,使用时按插在发髻之上,微风袭来,举足行步时震动着花朵,牵动了竹蔑,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就像围着花朵飞舞。和玉梅、雪柳等相比,这种饰物具有动感。 从陕西扶风等地唐文化遗址出土的闹蛾实物来看,早在唐代,已经有插戴这种饰物的习俗。 到了宋代更为盛行。宋人《宣和遗事》在记述元宵礼俗时,就说起过这种情况:"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鳖山看灯。" 与此同时代的杨无咎在《人月圆》一词中,更是将这种饰物视为平安祥和的象征而大加赞美:"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 直到明清时期,仍有其俗,不过已不专用于元宵,还用于元旦。《金瓶梅词话》中就多次提到过这种风俗。刘若愚《明宫史》也记:"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威簪于首,以应节景。"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在叙述上元节北京风俗时,还以物拟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将不受羁束的男子比作"闹蛾",发出了"真个郎心难捉缚,颤摇全似闹蛾飞"的感叹。从这个"飞"字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闹蛾这种首饰的特征。 假髻:《仪礼 士昏礼》中关于嫁妇的衣妆,提到的“次”就是一种假髻。古时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 假髻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