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祛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祛”(三倍于祛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
关于今后汉服的定制问题,还希望与同仁们多加讨论。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
襌衣、襜褕、复袍等一般为深衣,但严格说,并非服制裁剪的分类,而侧重的是衣料和厚薄。
襌衣: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 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襜褕(chan yu):颜师古注云:“襜褕,直裾禅衣也。”现多认为:襜褕为襌衣之变种,直裾,较襌衣为宽,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比如,张衡《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这为文学家兼科学家的襜褕比较考究,是貂皮质的。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宫,不敬,国除。” 内衣渐趋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
不过,襜褕一词,说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说法。
《索隐》曰:“檐褕谓非正朝服,若妇人服也。”《汉书 外戚恩泽表》记载此事,古书旧注一说襜褕为短衣,不过,我根据看到的各种说法认为,恐怕还是衣裳相连、博大舒适、直裾的深衣,为平日家居所穿。
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袍源出于深衣。《释名 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冬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着衣变为外着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后,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后汉书 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后,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
质孙服 / 辫线袄子:元代的质孙服和辫线袄子也是深衣制,上衣为交领或盘领(质孙服似乎只有交领)右衽。辫线袄的腰部有多道缝线横断,但上下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便于他们骑射,把袖子变窄,上衣变紧,下裳变短(一般刚没膝),并且下裳襞积(打褶子)无数。
曳撒:到了明代,并没有排斥质孙服和辫线袄这两种衣服,而是加长,称为“衤曳衤散”。《謇斋琐缀录》 (明·尹直) 第8卷:“予休致家居,时节喜庆,或接宾客访亲友,则具冠带盛服为礼。其馀燕居,则冠小帽或东坡学士巾,而多服衤曳衤散。”
附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先绕至背后,再绕至前面,三角衽边的尖有一细带在腰间结住,然后腰部缚以大带。这样的形制即“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安全得多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都是非常流行的。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毕竟还是穿着麻烦啊,则发展为女子的特定衣装,也许,男子再穿会被嘲笑也说不定。再后来,女子深衣也逐渐式微。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应该说,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根据当今汉服复兴的初始阶段实践情况,曲裾深衣极受女性的青睐。

附2 几种定制规整的深衣(资料来源于 华夏复兴论坛)
朱子深衣:朱子深衣未必合于古制,但却是影响最广远的深衣体制。深衣制度根据的是朱子家礼。
改良的朱子深衣

日本流传的朱子深衣

江永深衣: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江永根据这个认为下裳应用正幅,于是有了这种设计,遗憾的是,这种正幅裳,没有考古支撑。

黄宗羲深衣:下裳在外可见的有八幅,腰部一幅净六寸,则腰围四尺八寸
——这是深衣设计里最小,也就是最合身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