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朝

2011-9-26 01:48| 发布者: 档案馆| 查看: 5887| 评论: 0|来自: 华文教育

摘要: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 ...
   

马 甲

    清朝男式马甲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都有立领。多纽式的马甲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穿脱很方便。马甲四周和襟领处都镶异色边缘。女式马甲的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外面。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鹤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中后期,在马甲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装饰。

 

清慈禧太后竹子纹样紧身小样四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琵琶襟女马褂小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穿大襟马甲的清代妇女(天津杨柳青清初年画)

    旗 髻

    旗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两把头的梳法是先将长发向后梳,分为两股,下垂到脖后,再将两股头发分别向上折,折叠时一边加黏液,一边复压使之扁平,微向上翻,余发上折,合为一服,反复至前顶,随用头绳(红丝线或棉线绳)绕发根一圈扎结固定,其上插扁方,余发绕扁方上,使扁方与发根之柱状合成T字形。前戴大花卉及珠结,侧面垂流苏。后来,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不断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做成,称为“旗头”或“官装”,俗称“大拉翅”。

 

梳旗髻的满族妇女(清人《贞妃常服像》)

 

一字头

 


大拉翅

    旗 鞋

    受祖先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满族女子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其特点是在鞋底中间部分有一个高10厘米左右的高底,高底的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为“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绣等工艺施加纹饰。

 

 

 

缎钉绫凤戏牡丹纹高底旗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氅 衣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无开衩,氅衣则左右开衩高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区,更以多镶为美。

 


穿旗袍的满族妇女

    裙 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

    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

 

清代女裙样式(传世品)

 

晚清红绸百褶裙

 

红裙(传世实物)

 

清白暗花绸彩绣人物花草马面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穿鱼鳞百褶裙的清代妇女(天津杨柳青晚清年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