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祭仪式——郊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若要类比,似乎有点类似于当今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同的是,当时只用折腾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浮躁的我们总以为隆重等于闹腾,实际却有一种盛大发生在很久以前寒冷的黑夜里、静谧的星空下。冬至祭天的历史几乎同我们的文明一样久远,郊天的传说可上溯到黄帝时代,记载则见于殷商。天地、社稷、宗庙是天子最重要的祭祀对象。祭天有专门的场所,就是《周礼·大司乐》中“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的寰丘。寰丘一般在郊外,故祭天也成为郊天、郊祀。祭天中主祭的是昊天上帝,配祭则是皇帝的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 需要强调的是,祭天自古是天子的特权,尽管如今不再有古时的等级之分,亦无僭越之说,但礼仪本身具有独立的神圣意义,祭天仪式依然是极其庄重的大典,不可造次。行礼者若无虔敬谦恭之心便失去了行礼的意义——去年冬至日,某地传统文化爱好者曾举行过所谓的“祭天”活动,实际规格远不能达到真正的祭天,只相当于民间的迎日而已。历史中真正的祭天是国家性质的大礼,涉及很多内容,包括:人员(主祭、助祭及参礼者)、祭服、祭品、礼乐、礼器等,其隆重程度至少应相当于一年一度的曲阜祭孔。去年被新华社等诸多媒体报导的那次所谓民间的“祭天”活动,实际是一种不合礼制的举动宣传,是对传统文化的唐突和不敬,也容易对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工作造成误导。 尽管祭天没我们百姓什么事,于今天礼仪节日复兴工作也没有直接作用,但那种仪式值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版画”来展示,但前提是必须严谨和郑重。在当今存留的天坛等古代祭天文化遗址可以举行一些还原的古代祭天表演,就象曲阜孔庙顺应民间呼声,采用明制释奠礼作为规范的祭孔礼仪程式一样。从这个意义上,祭天应属于国祭的范畴(参考阅读:精简公祭,创立国祭——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它的意义在于展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保留历史资料。 祭天是古老的大礼,但明代以前的仪程和记述多不详尽;现保存完整的最早仪程是明制,因此得到的考据复原更为可靠。明代和之前的祭天仪式基本都以周礼模式制定,但仪程细节逐渐有一些调整,比如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祭服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 祭天仪式复原(明制): * 仪程:在《明会典》《明史》等典籍中有仪式的详细记录,此处略。按照典制规定,皇帝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 * 祭器:略 * 祭服:关于明制天子衮冕祭服的研究在民间已经有极大的成果,现选用mgr考据绘制的图示详解: 冕服:明英宗之后虽然出现了袍式衮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并未废止,而是继续被使用着。按万历《大明会典》所记,明朝皇帝冠服制度中以衮冕服等级最高,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时服用的礼服,包括冕冠、玄衣、黄裳(为十二章:衣之六章自上而下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之六章自下而上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大带、革带、玉佩、蔽膝、绶、中单。 明万历时期衮冕详解图:mgr考据绘制 2.民间活动——迎日、占日 尽管祭天乃天子特权,但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是生民的本能,因此民间有了冬至迎日、占日的习俗。古有“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的说法,但语焉不详;关于占日的习俗较常见。《月令章句》说:“冬至为极,昼露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晷本义日影,引申为日影仪。观察测量日影是历代天文官的例行工作,以此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当然顺带着也会预测一下来岁的年成——华夏先民时常在岁时节日中以各种方式占卜丰欠,冬至也是如此,相比祭天,百姓其实更关注这项活动。《易通卦验》提到两种占日的方式,一种是根据云气变化的气象学法:“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另一种则需要日晷仪辅助,如《易通卦验》的“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 日晷仪是占日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用日影测时结构简单的计时器,是确定历法计时工具。因为历律、度量衡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制度,因此庞大的日晷常陈列在宫殿广场,具有礼器的象征意义。大致部件有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和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还要正确的指向北极星点,这样它就可以和地球自转轴平行。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日晷便可类比为时钟,移动着的晷针影相当于钟表的指针,晷面则为钟表的表面。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中国对其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也叫“地平日晷”。日晷仪中较常见的“赤道日晷”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图:日晷仪图示 简单的日晷可以买到,也可以制作,网络上也很容易找到有关的制作教程。(百度搜索:日晷)当然,我们建议在冬至节当天动手制作日晷,然后观察日影的移动和长短变化,不啻一种有意义的节俗活动。 * 日晷仪制作方法(以赤道式日晷仪为例) ·日晷板——可用圆形的硬纸或木板制成,在靠近圆板边缘处画一个大圆并等分成24份。在正面按顺时针分别注上0,1,2,……24作为时线(或十二时辰的初正),反面则按逆时针方向标注同样的时线。注意,正反面0时线(子时)要重合。 ·指时针——可用铁、竹针或木杆制成。穿过日晷板圆心,它与地平面的夹角为日晷所处的纬度(可在google地图上搜索到)。注意0(子)和12(午)的时线分别位于上下方。 ·使用方法——把日晷放在太阳光下,把时针对着北极星方向,指时针的影子所落时线即为当时时刻。春分到秋分(3月21日~9月22日)看正面,秋分到春分半年则看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