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悬土炭
先民也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有时候也会做个小实验来寓教于乐一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悬土炭”习俗:《史记》载:“冬至,短极,悬土炭。”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关于这个也有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因为炭的吸附性要远大于土,在天平平衡的前提下,冬至日当天要较前三天湿气重,故而炭那边就重了;而夏至日则相反,是逐渐趋于干燥的,所以结果正好相反。
2. 葭灰占律
(主要参考资料:《史记·历书》;《后汉书·律历志》;黄一农,张志诚(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传统侯气说的演进与衰退》;唐继凯(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中国古代的律历合一学说》)
在两千年中,葭灰是冬至节最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之一,在冬至诗词中被用典的频率极高,它所指的是“葭灰占律”,这种在中国流行了约两千年的测侯之术。《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意思是:在一密闭性能良好、温度与湿度变化不大的屋子里,按一定方位排列十二个木案,案面做成内卑外高的倾斜状,将十二律的律管依序排列在桌上,并在长短不一的各管内覆填以葭莩(即芦苇衣膜)烧制而成的灰。古人相信十二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 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而此气可使相应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扬起。

商代白玉律管

唐武则天敕令编撰的《乐书要录》中的汉律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