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传统节日 其他节日 查看内容

上巳节

2011-9-29 21: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83| 评论: 0

摘要: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方驾扬清尘,濯足雒水澜…… —— 北周 庾信   生生不息的时光,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雒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秦汉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 ...

曲水流觞

  世俗欢乐在民生中的比重与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质朴、庄重、虔诚与宗教气氛一并淡去。古老的上巳节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仪式,而后则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曲水流觞、宴饮雅集逐渐登上三月初三的上巳舞台,成为这一节日的主打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好。

  流觞,亦称流杯,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九曲流觞。诸人投一木杯于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曲水流觞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时,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雒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故谓之“月光禊洛”。《逸诗》云:“羽觞随波泛”,不知是怎样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按照此说,流觞就是一次美好的歪打正着。

  

图:唐鎏金羽觞



  魏晋是个褒衣博带、杂裾垂髾的风雅时代,文人墨客于水滨修禊少不得诗酒,随即,雅集中流行起了这种颇具风雅的游戏。晋《荆楚岁时记》所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第二首有“羽觞波腾”之句,前引潘尼诗的“羽觞乘波进”,鲍照《三日》诗的“临流竞覆杯”和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的“百戏俱临水,千钟共逐流”,都描绘了流杯的盛大规模。可见当时曲水流觞在士人雅集中已相当流行。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饮酒吟诗,共得三十七首。《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这次上巳修禊,不仅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还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曲水流觞在魏晋时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

  上巳是唐代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赏一些宴会费用。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可以“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成佳境。这里“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归浇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销千门”(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圣芙蓉园》)。天子常在此宴赐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风雅“曲水流觞”之意。

  上巳式微,这种流觞的活动却保留下来,逐渐移进了室内,只让酒杯在宴桌上“漂流”,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比如这诗如规定必须带“月”字的,便称之为“‘月’字流觞”。当上巳逐渐远离了水的灵气,酒与诗这两样风雅之物也渐渐带了浊气。上巳最后消失,而单单这种斗酒游戏的留存也只是无奈而悲哀的买椟还珠。

  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也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的细小沟槽,曲曲如蛇蚓,灌水而作“曲水”之势。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可见曲水流杯之俗传至清代。然而这时,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觞雅趣变成达官贵人们不拘时节、不畏风雨的随时“亲近”。流觞的游戏是保留了,但哪还有一点上巳流觞的神韵?

  

图:曲水流觞图卷



  

图:留存至今的著名的曲水流觞处



  上巳射礼

  北朝至唐,上巳还有射箭、射礼的礼俗。陆翙《邺中记》记述羯族后赵石虎在邺城筑有华林园,三月三日与公主妃嫔“临水施帐幔,车服灿烂,走马步射,宴饮终日”。《隋书·礼仪志》记载了北齐的上巳的骑射风俗:“后齐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舆诣射所,升堂即坐,皇太子及群官坐定,登歌,进酒行爵。皇帝入便殿,更衣以出,骅骝令进御马,有司进弓矢。帝射讫,还御坐,射悬侯又毕,群官乃射。”如果说这种射箭活动还只是北朝胡人纯粹的弓马习俗,那么北周庾信所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中提到的上巳骑射已经有那么一点汉民族“射礼”的味道了:“既观贤于大射,乃颁政于司弓。变三躯而画鹿,登百尺而悬熊。繁弱振地,铁骊蹋空。礼正六耦,诗歌九节,七札俱穿,五豝同穴。弓如明月对堋,马以浮云向埒;雁失群而行断,猿求林而路绝。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

  春季狩猎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这大概是上巳节出现射箭这一节俗的原因。不过,随着隋唐帝王对华夏礼仪的匡扶,上巳节的骑步射活动正式采用了“礼乐相和”的华夏射礼,成为一种新的节日风尚。不过,此时的上巳骑射并未完全消除。

  射礼在周礼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礼中的“大射”是一种国家级的礼仪。唐代上巳时,大射礼盛于宫廷。《唐会要?大射》记载了太宗、高宗、玄宗时多次举行大射的事件。玄宗时大射礼已染上拜金的恶习,“开元四年三月三日。赐百官射。”为了更有看头,对射箭出色者将赐以马、绫、布帛等,故《旧唐书·许景先传》里很讽刺地把上巳节称为“赐射节”。因奢靡之嫌,开元八年(720年)在许景先的建议下,大射被废止。

  戴荠插柳

  上巳节以香蕙药草除晦的观念一直流传下来。最初喜用兰草,后来,暮春时节遍地的荠菜花得到青睐。如今的三月三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灾,可谓上巳孑遗了。荠菜据说可祛虫蚁。南宋所撰《岁时广记》卷一九引《琐碎录》说:“淮西人三月三日取荠花铺灶上及床席下,可避虫蚁,极有验。”苏东坡《物类相感志·总论》也说:“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明代时上巳日很流行头戴荠菜花。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谬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在一些明代地方志中多提到戴荠菜花有丰年之兆。

  荠菜花的第二个功效据说是明目。嘉靖河南《永城县志》:“男妇多出采荠花插之终日,俗云避眼疾。”在顾禄《清嘉录》中有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陈士启《食性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被予以肯定。 后来还时兴一种“亮眼糕”:“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可见,上巳戴荠而来的明目,本身也成了节日里一种单纯的祈愿。

  柳也是带有芳气的避虫草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唐中宗时,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戴之可免虿毒。元代大都人认为,三月三日可脱贫穷,居民以菽黍秸做成圆圈套头套脚,然后掷之水中,表示脱去穷晦,这有些祓禊传统的延伸。戴柳外还有插柳,乾隆山西《武乡县志》说,三月三日“士人取柳枝遍插墙壁间,谓之驱毒蝎”。此外还有其他风俗。

  上巳杂俗

  其一,鼠麹饼团。

  《荆楚岁时记》说,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鼠麹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可以治疗时气病,认为三月初三与不好的时气相连。类似的在崇祯时的《海澄县志》中可寻:“采鼠草、麹草合粉为粿,荐祀之余,以相赠送。”令人想起《荆楚岁时记》的这番记载,此俗可谓源远流长。

  其二,星神祀。

  《梦粱录》记,南宋时道教认为,三月三日为北极圣佑真君的诞辰。这位神是北极星的人格化,在杭州一带祭祀颇为隆重。此风俗流传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也有相似的记载;三月三日北方兴盛的是玄帝祀。玄帝,即为玄武帝,又称真武帝、荡魔天尊,也是道教大神。玄武形为蛇与灵龟的合一,在四灵中是主北方的星辰。宋代称其为真武。明永乐帝朱棣兴起于北方,故对玄武崇敬有加,民间的玄帝祀从而更加普及。

  其三,晴雨占桑,蛙鸣占农。

  北魏贾思勰引六朝以前《杂五行书》说:“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无日、不见雨,蚕大善。”南宋范成大有诗“薄暮蛙声连晓闻,今年田稻十分秋。”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动物对自然气候的敏感远甚于人,这些是有一定依据的。

  其四,抢童子。

  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此俗可能是上巳高禖的变异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