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巾幞类:
上文提到,頍是冠巾的始祖。巾帻,似亦由“頍”演衍而来。《仪礼 士冠礼》郑注:“未冠笄者著卷帻,頍象之所生也。”頍与巾帻的区别,頍为额箍,而巾帻是以巾裹摞头上,可做成各种帽式。《急就篇》云:“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方言》云:“复结谓之帻巾。”
巾帽文化的风行始于唐代。唐代流行软巾,故后世称软巾也作唐巾。自此,巾开始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开花:
一个发展方向是巾类。从幅巾开始,裹法就随意,更容易展示审美特征。巾料或软或硬,不同的折叠方式,款式变化甚多,为大众各阶层所好,同时引领着时尚潮流,纵观宋明的古籍画像,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另一个方向是幞头类。唐巾有四脚,两脚结在脑后,余下两脚结在顶上或使其自然垂下,这种巾式称为软裹,后来为使其定型与美观,内衬桐木,或以藤草织成,外覆纱并以漆漆之,为硬裹巾。在此基础上后来发展了幞头制(官帽制),逐渐称为官员的正装首服,奠定了宋明以后的官服制度。
1.巾帻:
风雅文士、燕居达人、武将壮士,逸老野叟,皆好束巾或帻,或覆帻戴冠。巾、帻有软裹、硬裹之分,软裹只是用巾裹发,外型不稳定;硬裹则以藤制,外罩布并涂漆,也有以桐木衬之,再裹巾或帻,使其外型固定美观。
帻的作用是戴冠前衬发的,可类比于外服里的衬衣。在巾没有DU立衍生成一种首服艺术前,巾帻一般不分家。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黑介帻:常套束在进贤冠之下,文官常戴用。其色黑,两旁垂有长耳,据《晋书》记载:“汉时冠进贤者,宜长耳介帻也。”
平上帻:多为武官戴用,据《唐车服志》云:“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又据《晋书》云:“短耳,即今平上帻也,武官服之。”武官的帻多为红色,亦名“赤帻”。
缁撮:顾名思义,即黑色小巾,也称束髻小巾。 缁撮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软裹巾。
逍遥巾: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类似于小包巾,只是有两脚垂于后背,取飘然之意,称为逍遥巾。
幅巾:即用整幅的巾,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则称 “缣巾”,为王公雅士戴用。软裹巾。朱子幅巾为朱熹所倡,可配朱子深衣或道袍。
结巾:用巾裹头,将其两脚系结在头顶之前,呈同心结状,将余下的两脚覆在髻上,并翻卷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常为武士衙卫常戴用。软裹巾。
雷巾:用巾裹头,巾顶高起而呈平头,巾前常饰有片锦,余下两脚系结在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为武将壮士常戴,雷巾多为红色,亦称红头。软裹巾。
浩然巾:软巾。典故自然来自于唐诗人孟浩然头戴此巾,于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这一佳话。浩然巾类似于风帽,严实地遮挡了后脑和部分脸部。《镜花缘》第二五回写双面国人,都带着浩然巾,“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令人不觉可爱可亲”,而唐敖揭起脑后的巾,只见“浩然巾内久已藏着一张坏脸”,读来不由噤若寒蝉……
故浩然巾是雪巾,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紵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
方巾:四方平直,方巾是源自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太祖闻之大喜。四方平定巾,亦称方巾。
飘巾:后有长而细的飘带 故名飘巾。
儒巾:四方平直,巾式较高,并有两带垂于脑后,飘垂为饰,一般为儒生所好戴,明代更为盛行。
万字巾:制式为上宽下窄,形如“万”字。
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 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
庄子巾:硬裹巾。又名南华巾
纯阳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斜覆于前,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并有二脚系结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传为吕洞宾所创,即命为纯阳巾。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
纶巾:硬裹巾。中部有卷褶,多为文官、谋士、雅士所好,孔明“羽扇纶巾”的形象实在深入人心,故纶巾亦名诸葛巾。
东坡巾:硬裹巾。以藤为里,以锦为表,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两侧为巾檐,前开后合,后垂有布帛,为雅士逸隐所好,宋代词人苏轼常戴此巾,亦名为东坡巾。
参照渤海琴高先生更详细的解说:东坡巾的形式是“墙外有墙”,外墙较内墙为低。内墙外墙各为一大片,然后按上大下小折成四面,其中内墙折好后边缘缝合在前,外墙较内墙为短(横向),两头边缘处正好在眼眉上, 再将内墙、外墙底部缝合在一起。内墙上缝合相同布料的顶。在后部的内墙外(外墙里)两侧再缝合两条飘带(质地和整体不同,要用轻布料),长短要翻过外墙后再垂到东坡巾的底部左右为好。
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唯一实物,是万历帝朱翊钧的金制翼善冠。全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着两条金龙戏珠。
网巾:网巾编结如渔网,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戴网巾,除约发外,又是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一般衬在冠帽内,也可以单独使用,露在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