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宋辽夏金元服饰

2011-10-5 04: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47| 评论: 0

摘要: 宋辽夏金元服饰 (960~1368) 宋代(960~1279)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 ...
宋时装大体有两类。一类为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以旋袄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广泛。其款式与唐代齐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装相近。其特点,一是直领,镶一道花边叫”领袜“,多用捻金线彩绣四季翻新花样,谓之”一年景“,绣作者皆出诸寺师姑之手,且设有专市占定东京大相国寺两廊交易;二是对襟,无纽常敞(故又称不对襟),任其露出腰腹围(尚鹅黄色,称腰上黄);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缩紧,不同于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轴)。
      宋时装的另类,是对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吸收。以钓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袜裤,没有腰裤,两腿分离,与毡笠、弯头双色鞋及服装间色,都属当时契丹、女真风俗,士庶仿效,无法禁绝。朱熹曾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流行之广而盛。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除婢女丫鬟头上梳双鬟、丫脚,或绾两个元宝发髻,一般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bì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简单的,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复杂的,有飞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后一种大概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用罗帛制作加于高髻之上,后来竟高过3尺,所用角梳也不过1尺2寸。高髻险装风气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无济于事,必待新花样出现成风,才能转移先前的爱好。至于后妃公主则无比奢华,衣服既用珍珠装饰,椅披、脚垫也满饰珠玉,头上的凤冠更讲究用金翠珠玉作种种花样,有的用掐丝法表现一大群仙女随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队”,等于把一台乐舞模型安放在头顶,后面还附有两个翅膀,下垂肩际,这种帽子叫等肩冠。还有盖头,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以巾蒙首,称幂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后人称“文公兜”;婚礼为重,用销金盖头。

              

                垂楼子花冠北宋妇人                           壁画上的西夏贵族供养人

     辽(916~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山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影响到汉族中上层妇女,虽被视为奇装异服而受到一再禁止,却禁而不止,广
为流行。此外,黑龙江阿城金代贵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装中,还有一种前面连腰、后面敞开的分裆裤,裤口还附有可套于脚心的环带(制式恰如现今的健美裤),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带,后附背带3对,可以结束在胸前,形制与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绵袴非常相似,也许还与《汉书》提到的多带“穷袴”有关联。
      当时北方民族男子发式一般髡kūn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有身分或交纳大量驼马财物的,才许可拢发裹巾,巾式类似唐代幞头。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宫”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

                                契丹人或女真人臂鹰出猎

             五代《卓歇图》契丹贵族(裹巾子、佩豹皮弓韬、圆领长袍,或高冠交领左衽袍)及髻发侍从

                  明摹宋《胡笳十八拍》反映女真制度的人物服饰(巾帻、右衽制度为汉家农冠)

      元代(1206~1368)由忽必烈灭南宋入主中原的历史不足百年,期间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做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山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辨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长衣通名为袍,其式样在北方男女区别并不大,但材料精粗贵贱,却差别悬殊。高级大官服多采用鲜明红彩织金锦,且沿袭金制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

 

元代杂剧人和奏乐人戏装(山西广胜寺壁画)

 

尖顶笠帽小袖短袍蒙古族青年和唐式幞头圆领男子(河南焦作金墓乐舞佣)

                                                            蒙古族结发、左衽上衣女仆和笠帽、右衽系带袍男仆

一般禁止用龙凤纹样和金、彩,只许用暗色纻丝。至元二十二年还令“凡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不许穿好颜色衣”。由于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种种不同的褐色,多达四五十种名目,后来还影响到帝王衣着破例采用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