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有彩绘木俑,着交领斜襟(曲裾)长衣和直襟(直裾)齐足长衣,其剪裁缝纫机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较大部位,多斜向开料,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的时装,对男装也有相当的影响。至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有直领对襟的短袖“锹qiāo衣”,样子和现代的女士短大衣差不多,到 马山楚墓直领襟锹qiāo衣 汉代也还流行;山西长子县和河北易县出土有木俑、青铜烛奴,着上下通裁通缝、两侧开衩很高的长衣,则都与深衣剪裁制度全然不同,它自成体系,应是后世延用数千年不废“袍”服的前身。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由于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视为特权,一旦 青铜长衣烛奴(河北易县战国文物) 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便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不过胡服袴是连裆的。当时内地已有绵袴,套在胫上,《说文》解作“胫衣”,而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看,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 春秋战国之际衣裳冠冕及簪发形式(白玉雕) 侧附装饰绦tao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至于长衣,山西侯马出土的人形陶范表明,齐膝的织绣毛衣(其领襟曲折直下,腰间系丝绦、打蝴蝶结)已从西周演变过来,一般认为这就是已受胡人影响的装束。 金村古墓着齐膝衣和裤子的银人(“银胡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彩,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鸱chī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bì褶的下裳。春秋战国时,北方齐鲁、南方荆楚都有成熟的漆履制作技术,有的漆履底和面上涂漆防水,当是出土所见的最早雨鞋。家具衣物中还曾在楚墓中发现“鸳衾qīn”,其绣绢面、素绢里,中絮丝绵,呈正方形,被头中央有宽40~50厘米的凹口,夫妻可以拥颈覆盖。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