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春秋战国服饰

2011-10-2 03: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72| 评论: 0

摘要: 春秋战国服饰 (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 ...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裁制方法颇具机巧;材料上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诗人屈原形容这种高冠“切云之崔嵬wéi  ”。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南方多雨,还有通体涂漆,再用锦、缔饰面,底部有防滑齿结的漆履。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

长沙战国彩漆酒卮上缨帽狐裘人

战国车马卮冬装旅人

        女人发式装扮的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束辫发,中部打两个环,馀发下垂,或者梳发垂于肩下,更拢成一坨如球髻状,髻子也有鹊尾式、银锭式种种。有的垂发在耳后再向上卷成蝎尾状,显然由商代传来。小女孩则梳双小辫。

      东周王室舞女覆顶发结                  楚国双鬟长辫                后世陶俑双鬟                  后世绘画上的宫女双鬟

          成年妇女已戴金戒指,脸颊上还有的点一簇三角形胭脂。照文献记载,这些原都是周代宫廷制度,如金银指环表示有无身孕等等,到了战国,本来意义慢慢失去,变成了一般装饰。

        当时社会风气常随权要人物的爱好而转移。《韩非子》提到齐桓公好衣紫,国人有一时就全身衣紫;楚王爱细腰,爱美的宫女因此多饿死。

       春秋战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空气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战国青铜器弄雀双辩女孩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民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深衣》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从马山楚墓出土实物观察,深衣是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 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限,故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据研究可能就是《礼记》提到的“续衽钩边”、“衽当旁”的“衽”,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型,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所以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傧相,可以治军旅”,认为是一种完善服装。

宽衣博袍驭龙升天的高冠男子(摹长沙子弹库楚帛画)

深衣裁剪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特点是交领直襟、宽身大袖,结构为上衣下裳分裁,而后缝制成一体的长衣;袖口衣缘用重锦边,与古籍“衣作绣,锦作缘”正相一致;衣面多为大花纹龙凤彩绣,也有几何纹小花锦。这种长衣男女通用,应是服装史上备受推崇的深衣。

 

               衣作绣,锦作缘                           

            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做深衣的变式。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有木俑,袖口宽大下垂及

大袖衣彩绘俑

膝,显得庄重,可能属于特定礼服类。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有二舞女玉佩,穿曲裙衣,扬起一袖,腰身极细,垂发齐肩略上卷,大致是后来《史记》所说燕赵佳妙女子“揳xiē鸣琴,蹑利屣xǐ,游媚公卿间”的典型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