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式 女子的发式,随着流行而不断变化。曾经时尚的发髻有螺髻、朝天髻、空心髻、盘辫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女子除了梳髻以外,有的还留一缕头发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儿”。前刘海儿的式样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遮住两眼的,还有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到了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刘海儿发,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女子剪发以后,一般多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发上的。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烫发流传到中国。当时大城市的女子,发饰大都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各种不同颜色,以此为时髦。
垂丝式(传世图照)
20世纪30年代的发饰
中山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中山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
连衣裙 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女士穿着连衣裙,至30年代穿者渐多。连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收腰或束腰带,能够显示腰身的纤细;连衣裙多为直开襟;袖子也有长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等变化。领有方领、圆领、水兵领等;下裙有斜裙、喇叭裙、节裙等,款式变化非常丰富。
穿短袖连衣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旗 袍 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终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简洁;二是具有东方神韵。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
烫发、穿短袖旗袍及高跟皮鞋的妇女(传世图照)
满族旗袍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清初彩绣旗袍(内蒙古白音尔灯清荣宪公主墓出土)
20年代旗袍 20世纪20年代初的旗袍,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款式也有了明显改变,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
彩袖曲襟低领长袖旗袍——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样式(传世实物)
30年代旗袍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甚至流行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都在膝盖以上。
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装
银绣云龙纹高领中袖旗袍(传世实物)
40年代旗袍 由于战争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旗袍的款式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长度和减低领高,并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加轻便、适体。
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样式(传世实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