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主要主题有三:祭月、游赏与团圆。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它习俗皆是祭月的衍生习俗。 (一)祭月之俗 自周代起,仲秋时节便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夜明之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俗语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子一般不对月亮拜祭,但也不绝对。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逐渐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明代《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关于月饼来源的几个传说: 1 唐军大捷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2 贵妃望月说: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可谓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3 元末起义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些传说,以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自然是颇多漏洞与相互矛盾,大家看看便可。 在汉民族的祭祀文化中,对自然神多用生的祭品,对祖先多用熟食入祭。祭祀月神,自然是用水果等生食,当然,为便于祭后之餕,月饼经过烤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月饼的制作产生出各种风味流派。 除了月饼、水果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祭月用品。如月光纸和兔儿爷等。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这种纸,上部画有月光菩萨像,下部绘玉兔捣药及月宫图案,到了清代改称“月光马儿”。 图:月光纸
图:兔儿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