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辽及元代

2011-9-26 01:37| 发布者: 档案馆| 查看: 2191| 评论: 0|来自: 华文教育

摘要: 辽、金、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方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自己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它们对 ...

辽契丹服

    《卓歇图》是契丹著名画家胡所作的长卷,画面描绘了契丹君臣出行狩猎、放养猎鹰“海东青”出击白天鹅,以及在海泺子射猎牛斗鱼、归来宿营的一系列场景。画中的侍从武卫执歌舒棒卓立守护,故名《卓歇图》。从《卓歇图》中,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契丹人的发型和服饰。

 

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瓌《卓歇图》局部)

 


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瓌《卓歇图》局部)

    元“不狼儿”

    元代蒙古族男子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国人,均剃“婆焦”。这是将头顶正中及后脑头发全部剃去,只在前额正中及两侧留下三搭头发,如汉族小孩三搭头的样式。正中的一搭头发被剪短散垂,两旁的两搭绾成两髻悬垂至肩,以阻挡向两旁斜视的视线,使人不能狼视,称为“不狼儿”。

 


戴瓦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子

    元辫线袄

    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戴瓦楞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焦作金墓出土陶俑)

    元团衫

    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

 


甘肃安西榆林窟元壁画,穿翻折领小袖袍的行香蒙古贵族

    故故冠

    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故故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其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

 

戴故故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1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