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960)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唐朝廷都曾参照前朝旧制,改革舆服制度,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zhè黄色为最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则没有地位。
男子官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幞fú头;身空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在膝下踝上,齐膝处设一道界限,称为横襕lán,略存深衣旧迹;腰系红鞓tīng带,足登乌皮六合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
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

冕服隋文帝和漆纱笼冠朝服侍臣(《列帝图》)
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则喜穿高领宽缘的直裰duō,表示承袭儒者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裤,不许用鲜明色彩。差役仆夫多戴尖锥帽,穿麻练鞋,做事行路还须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间。脚上只限穿编织的线鞋或草鞋。
 
敦煌壁画中的雨耕农民、纤夫、猎户

《步辇图》中唐代装(唐太宗幞fú头、圆领袍衫,宫女小袖披帛,幅裙纹帔pèi,
吐蕃使者圆领小袖锦袍,赞礼官幞fú头、圆领、佩鱼、执笏hu4)
幞fú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唐开元年间玄宗赐臣下“内样巾长脚罗幞fú头”,可知长脚式先出宫中;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初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弦为骨。到五代时这两条带子平直分向两边,“软脚”变成了“硬翅”,终于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纱幞fú头,俗称乌纱帽。

进香人 差役 马夫

侍从 西域人 乐人

进香人 皇后行从 宫监

农民 王公
总的看来,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fú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着幞fú头圆领衫乌皮靴骑马文人和随行仆从(《唐人游骑图》)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时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下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这种始于汉代的套装,在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隋统一后,上襦又时兴小袖,影响所及,贵族妇女内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袄子。讲究的用金缕蹙cù绣,听任小袖下垂以为美,竟成一时风尚。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

敦煌壁画上毡帽民间乐人和襦裙披帛女子
青釉陶俑隋代小袖长裙舞女 唐初太常署乐部女乐伎

唐初太常署乐部女乐伎

唐女乐:立部舞伎坐部乐伎(李寿墓刻线)
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沓,衣袖竟大过4尺,长裙拖地四五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一般妇女穿青碧缬xié(印花或染花织物),着平头小花草履。

敦煌隋代壁画上的小袖披帛供养人

着大袖衣小袖帔pèi子或小袖翻领袄的平髻贵族,及丱guàn髻披帛婢(敦煌壁画)

高髻盛装的唐代女人(彩绘陶塑) 高髻花冠金步摇、披帛长裙薄纱衣的贵妇(传周昉《簪花侍女图》)

《朝元仙仗图》中钿钗鬟髻,霓裳羽衣的宫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