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过,现代人往往不喜欢古人的配色,红配绿,绿配蓝,看了俗气。殊不知古人的配色,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譬如,宝蓝配苹果绿,松花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只是我们已经忘了从前知道的。这话不假。中国的古色,以中和色居多。原色,高纯度色彩是很少在生活中用到的。更不可能出现大红大绿这样的搭配。 那么哪些颜色是高纯度色彩?这就得说到色彩的三要素了。 色彩有三个基本的表现要素,及色相、明度和彩度。 色相说白了就是指色彩的相貌,如:红、黄、蓝等及相互混调的色彩,(红+黄=橙,蓝+红=紫等)。 明度是指色彩本身的明暗度,低明度色彩是指阴暗的颜色,明度色彩是明亮的颜色。在色相中,黄色明度最高,蓝色则最低。 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度,浓度或饱和度,色彩越强则纯度越高。我国的传统颜色里,是以混合色,也就是低纯度色彩居多的。 下图:色调即色相。明暗是明度,饱和度就是彩度。 ![]() 解释了三个关键词,下面要讲的是什么样的对比是可行的。我们都明白配色时需要有对比,不然就不好看。但是很多时间大家都不明白怎么样对比才是可行的。其实我们只要注意避开“灰”“邪”的配色就可以了。 ![]() 如何使配色达到最和谐呢,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寻求统一。这样的色彩对比通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下图。 ![]() 知道了统一,配色基本就好办了。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先举个简单的小例子说明一下吧。 ![]() 答案很明显,白色最多,黑色其次,橙红色最少,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最醒目的不是黑白色,而是橙红色。这至少证明了:色彩多并不一定醒目,色彩少反应容易吸引注意力。 那么,古人在服饰上的配色,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里引用一段红楼片段,管中窥豹一下吧。 罗宪敏在“《红楼梦》的景物美”一文中写道 下面分点说明一下个人总结的汉服的配色技巧: 当然啦,如果说文字太抽象,不够直观,那么下面再看一些古代人物图,感受一下我们古人配色的技巧吧。 ![]() 看上图。 再看这一幅(下图)。清代画家任熊的《瑶宫秋扇》。我想各位都注意到女子身上衣服的颜色早超过了四种,却一点不显突兀~呵呵。这就是主辅颜色搭配成功的典型了。半臂主色水色,上襦水红,蔽膝石青。辅色很是丰富,深青,豆绿,石榴红,然而运用得恰到好处。特别是石榴红的扇柄与玉佩绦子,用量少却夺目,给整体一种画龙点睛之感。由此可见,用色多也有好看的时候,然而用得多而不当就不可以了。 ![]() 仇英的这幅《人物故事图》也是一样,里面人物通身颜色大多不超过四种。辅色也多用在领口,披帛,绦子等小面积地方,很本分地起着它们点缀的作用。忽然发现,古人颇爱滟滟的红色,光这幅图里红色就出现多达四五处。石青,深青,水色似乎也是古人常用的色彩,典雅而大气。最喜右下角摘花女子的服饰,上身牙色,下裙石青,皆是稳重老气的色彩,偏偏一阵风过,吹露里面的裙——竟是是明媚张扬的石榴红!可真让我想起了张爱玲所形容张恨水笔下的女性“于老实天真中带点诱惑性。” ![]() 呵呵,古画看到这边,下面该让我们的主角汉服上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