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中后期女袄的琵琶袖有小琵琶袖和大琵琶袖两种。 汉服作为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文化,其风华美,其韵优雅。其中的明制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有独特的韵藏于其袖,让我们一起欣赏领略。 袖型种类 一 直袖或窄袖:袖底从衣身腋下直线向袖口延伸,袖底线平直无弧度变化或收缩。一般作为内穿或者便装,因此袖宽相对来说较窄,在 25-30 cm 左右。 二琵琶袖:琵琶袖腋部较窄,袖底呈弧形,大袖小口,形状似琵琶,故我们称为琵琶袖。明代中后期女袄的琵琶袖有小琵琶袖和大琵琶袖两种。 (1)小琵琶袖:袖子较窄,袖子宽度平均在 35 cm上下,袖口13-17 cm左右,袖缘宽 3-4 cm。袖口有因收缩而产生的褶。 (2)大琵琶袖:袖子较宽,袖口及上侧为直线,内侧自腋下至袖下端为弧线,袖底线与袖口呈直线或曲线连接,平直无褶,这也是与小琵琶袖相区别的地方。目前出土的大琵琶袖女袄的袖宽平均在 53 cm 左右,袖口留出 13-17 cm 的开口。 袖型变化 根据十余座明墓出土的交领、右衽、大袖(我们所说的小琵琶袖)短款女衫是明代中期以前女衫的基本形制。 直到正德时期开始出现变化,变为立领对襟。如北京南苑苇子坑夏儒夫妇墓(正德十年,1515年)出土的女衫,其为立领、对襟、大袖短衫(这是出土最早的立领对襟衫)。 正德年间衣衫改变源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当时社会竞奢风气日重,妇女在衣裙的式样上寻求突破。到正德年间,衣衫日渐加大。至嘉靖年间,衣衫变宽,有的衫长至膝下,距地只有五寸,袖宽甚至达到四尺多。但宽大的衣衫到了万历年间又开始变窄。 嘉靖年间的女衣基本上都是交领衫或袄,衣长和袖宽渐长。对比几座嘉靖年间的墓葬(如江苏泰州徐蕃夫妇墓、江西德安熊氏墓、武进王洛家族墓、江苏泰州刘湘夫妇墓等)可以发现衫子形制仍为交领、右衽、大袖衫。和嘉靖前的变化在于衫子的身长加长、袖子变宽。这些衫子的衣长普遍在75~90厘米左右,大约及至膝下;而袖宽多在48~55厘米,袖口宽在15厘米左右。 到万历年间,衫子的袖子开始变窄,并且渐渐趋于直袖且不做收口,而领子则变为立领、对襟。在万历年间,有两种形制的衫子同时存在,即立领对襟短衫(如定陵文物)和立领斜襟或立领对襟长衫。 到明代后期,长衫袖宽变大,衣长变长,趋于一般所说广袖,典型代表为孔府旧藏文物。 文物举例 明前中期 交领衫 出自: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 墓主人:吴氏(宁靖王夫人) (1439~1502)身高约160厘米 数据:衣身长58厘米 通袖长211厘米 袖宽31厘米 袖口宽16厘米 竖领对襟衫 落花流水纹花缎衫 出自:常州王洛家族墓 女主人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 数据:衣长100厘米 通袖长210厘米 袖宽64厘米 袖口宽15厘米 织麒麟补服 出自:刘湘夫妇墓 数据:衣长94厘米 通袖长237厘米 这张袖型看的比较清楚(大琵琶袖) 竖领大襟衫(中长) 曲水地团凤织金双鹤胸背大袖衫 出自:浙江嘉兴王店M4墓 墓主人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 数据:衣长94厘米 通袖长220厘米 袖根宽38厘米 袖口宽19厘米 整件衣服以曲水地团凤纹为主 胸背前后各有边长35 厘米的 织金双鹤纹样 四季花蜂缎大袖衫 出自:浙江嘉兴王店M3墓 数据:衣长:95cm 通袖长:240cm(大琵琶袖) 立领大襟长衫 出自:曲阜孔府旧藏(明末衍圣公府女眷便服) 尺寸:衣身长117cm 袖宽83cm (广袖) 名称:彩绣香色罗蟒袍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立领大襟 右侧腋下缀一彩绣花蝶白飘带 无内摆,两侧开衩(女性长袍) 尺寸:身长126.5厘米 通袖长220.5厘米 袖宽91.5厘米 披风(最外层衣物) 出自曲阜孔府旧藏(广袖大袖) 明 盘领袍 名称:云鹤补红罗袍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圆领大襟左右有摆 左摆接前大襟,右侧摆接前小襟 尺寸:身长132厘米 袖通长242厘米 袖宽63厘米 名称:袍暗云纹蓝罗曳撒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交领大襟 腰间纳大折,下摆宽大,呈喇叭式 尺寸:身长133.5厘米 袖通长245.5厘米 袖宽55.2厘米 ( 曳撒,北京南苑苇子坑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