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公元1206—1368年)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200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700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60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剧中描写了善良的女子窦娥,遭到坏人陷害,被官府关进监狱,最终含冤被杀的故事。这个悲剧深刻地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对弱者的同情。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写了14种剧本。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剧本描写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剧中莺莺、张生、红娘的可爱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等。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元杂剧中的许多剧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上演,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十分广泛。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