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天津卫视节目中,有广州选手展示汉服婚礼,倡议在体现中国传统时穿着汉服。对此唐国强发表点评,认为汉服“这种衣服最怕上厕所,很不方便”“推广起来太难”“更希望实际一点”。作为有志于复兴汉服文化传统的志愿者,我们很高兴社会对汉服的关注日益增多,但对一些易产生误区之处和复兴汉服与传统礼仪的深刻意义,也觉得实有必要进行更多的介绍。
汉服非古装,影视剧服装不等同于汉服
影视剧中的古装常有艺术夸张,而并不一定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也就是说,古装偏向于表现艺术效果,有很大的随意性,而民族服装则恪守着民族传统,形制、款式严谨,因此汉服与古装在外观上便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
今人有些不了解汉服,便常将汉服误认为是古装,或将古装当作汉服,其实是对民族服装的历史和传统缺乏足够了解的缘故。但一些商家将古装、影视服、影楼服冠上“汉服”之名销售,如此误导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显得唯利是图和不伦不类。
婚纱同样不便:礼服不以穿着、行动方便为目的
所谓礼服,是指在重大节日、场合或仪式上所穿着的庄重而正式的服装,且不同场合穿着的礼服不尽相同,其定位就决定了礼服并非是以穿着和活动方便为目的。包括西式婚纱、汉服婚服在内的婚服就是典型。婚礼是关于爱情、婚姻、责任和社会承认的重大仪式,而汉服传统婚礼又有对夫妇之义、孝敬父母、人伦之本等民族文化的阐述,更显庄重和深刻。此时选择优雅、大气、华美的礼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再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同样有诸多不便之处。笔者曾受贵州布依族朋友接待,她们穿上现今只在重大节日才穿着的民族服饰来迎接宾客,但这种礼服性质的服装却相当繁杂、笨重,穿上之后上下楼梯都需要旁人相扶。再看日本的和服,穿着不便,走路难,很多日本女人穿上和服甚至要数小时不喝水。由此可见,相较于日韩和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飘逸、灵动的汉服轻便很多。
礼仪推广之外,汉服也能很好地融入生活
唐先生认为“因为服装经过这么多年的演进,不是在往后退,而是服从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现代人的审美。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实际一点儿。”由于近年来媒体对汉服复兴的报道,侧重于传统节日或礼仪活动,因此常给人以汉服好看但不实用的印象,但实际上汉服有大量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裤,甚至与现代常服同样清爽、简便。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这些汉服常服款式上班工作、居家生活,甚至进行体育运动,因此能够服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现代人的审美”。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以穿着常服为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服形制、款式众多,包含“上衣下裳”“深衣制”“襦裙制”等形制和曲裾、齐胸、襦裙、直裾、褙子、裋褐等款式,其中襦裙、裋褐等常服简便、平易、素美,与日常生活完美融合。
因此,唐国强先生认为“这种衣服……很不方便”,便是未将礼服与常服区分,拿常服的标准来要求礼服,显然失之偏颇。
传统汉服复兴的文化运动如火如荼
近年来汉服活动新闻频现于各类媒体:穿着汉服拜祭民族英雄,举行传统仪式如冠礼、笄礼、传统婚礼等,举办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参加传统文化表演,共度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花朝、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积极主动向民众宣传汉服概念和传统文化。其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各城市、各大中学校、各公园社区乃至全球各地,吸引了从幼儿到老人的极大兴趣、关注和参与,包括越来越多的学校、团体组织、政府机构、社会精英的重视和使用……
再加上汉服复兴会带动一系列国学、诗经、传统节日和成人礼、婚礼、祭礼的兴起,特别是带动学术思想界对中国历史的再研究、再认识和重新评价,新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必然兴起,进而对民众和社会产生启蒙作用。由此看来,汉服运动正呈如火如荼之势扩展开来,汉服推广似乎并非唐国强先生说的那样“太难”,只要假以时日,让汉服概念深入人心并非不可想像,让汉服成为民族礼仪活动之礼服也并非难事。(作者:@广州汉服协会 宣传部 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