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这是人们熟悉的一首宋诗,可是,有多少人注意过诗中的几个词语,“屠苏”是什么?“桃符”是何物?再来看一组诗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经·小雅》)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荆楚岁时记》)
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荆楚岁时记》)
椒盘荐寿休辞,坐听爆竹浑无寐。明朝末后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李处全《玉楼春·守岁》)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画,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东京梦华录》)
庭燎、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傩仪……这些是什么?为何与我们当前模式化的“春联、饺子、红灯笼”式模板相异甚多?点点的庭燎映照着皑皑的雪光,爆竹照亮了神荼郁垒的身影,桃木芬芳,椒柏酒暖,斗柄东回,休气氛氲……那些流失的新年风景,是久违的盛日华彩。
除此外,人们对于传统新年丧失兴趣和感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节日流失的特别严重,明珠遗散,珠不成链,自然难以聚拢光辉了。小节众多,并不必要每个都过,但至少有必要心里有数。
整个新年是由大大小小十几个节日组成,比较完整的过程是:
腊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五 赶乱岁、接玉皇 腊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岁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元旦)鸡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谷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立春节(每年立春日,一般在西历每年2月3日至5日间) 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