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服饰
(1368~1911)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1368~1644)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真正贯彻,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至明代又因《论语》
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官袍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实际沿袭宋元而稍有不同。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在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纹样用 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以下,
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燕、白鹇xián、鹭鸶、鸂xī 鶒chì、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
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着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像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pèi。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就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军士(大概也包括役)
交领长裙乐伎(明本《琵琶记》插图) 乌纱补服官员和笠帽红缨鼓吹(明本《玉杵记》插图) 戴“卧龙”、遮眉勒、穿马甲、披云肩的明代妇女(《皕bì美图》) 罩甲将士(明本《元曲选》图) 的服装,袖口仅可出拳。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鸭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不过由于推广植棉,棉布普及,衣着因而也有所改善。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戴网巾、交领衣纺织工(明本《天工开物》图) 明人风俗画《皇都积胜图》的大众衣装 一种饰方桶状黑漆纱方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的半球形小帽,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流传下来,俗称瓜皮帽。 裹巾子的农民、市民和差吏(明《水浒全传》图) 戴六合一统帽或四方平定巾的不同人物(明刻《御世仁风》等插图 ) 马王堆漆纱冠 (上) 武威汉墓漆纱冠(下) 西汉庭长砖刻纱冠(上左)沂南汉墓石刻纱冠(上右) 《洛神赋图》侍从 (下左) 北朝石室石刻笼冠(下右) 纱冠的衍变:北朝汉化贵族白漆纱冠—《女史箴图》舆服纱冠—唐鸿胪lú寺官员乌纱帽— 《十八学士》纱冠—宋《名臣图》笼巾—明临淮侯笼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