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魏晋南北朝服饰

2011-10-3 07: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36| 评论: 0

摘要: 魏晋南北朝服饰 (公元220~581)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由于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后段,民族服饰 ...
魏晋南北朝服饰
 
(公元220~581)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由于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后段,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汉魏之际,频仍战争使社会财力日显艰困,两汉冠服制度已难维持。以往的冠帽,这时已多以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风流,身为将帅亦头着缣jiān巾,诸葛亮纶guan巾羽扇指挥战事的故事遂流传千古。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不一而足。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即着黄金而被史称“黄金起义”。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就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朝陈文帝高士服之菱角巾鹿皮裘(传唐阎立本《列帝图》)

      由魏而晋,或因为经济贫乏,或处于礼制难行,人们就便处理衣着,终于转成风气,“褒衣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部分文人甚至轻蔑礼法,如南京西善桥出土砖刻所反映的竹林七贤饰着

短衣奴婢骑吏和冠袍贵族男女(辽阳古墓壁画)

,宽衫大袖、散发袒胸,就是对礼教束缚的突破。晋代除巾裹衫子便服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由魏晋而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主要表现是,传统的深衣制长衣和袍服已不太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

散发、螺簪或着巾帢qià的衫帔pèi隐士(南京西善桥砖刻《竹林七贤和容启期》)

       袴褶的上衣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裤,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名为缚袴。这种服装源出军中,服无定色,外面还可以服liǎng裆衫。河南邓县学庄砖刻人物穿的,正是齐梁间有代表

双鬟髻、两当衫、笏 头履贵族和侍女              着小冠或梳丫角穿袴褶的部曲侍从

荷叶帽袴  褶部曲鼓吹

西魏巾子圆领衣布卒(敦煌壁画)

性的流行袴褶。《南史》叙述部族人民衣着时,还常说起“小袖长袍小口袴”,一般式样多是圆领对襟,袖小衣长不过膝,加沿。上层统治者则加罩披风式外衣。

         女子衣着较大变化是风格上的“上俭下丰”,原始于汉代的襦裙套装至晋代具有了上衣短

北齐巾子披衫文人和小袖长裙侍女(旧题阎立本《北齐校书图》)

西安草场坡北魏十字髻两鬓抱面的交领长裙乐伎

小襦长裙簪钗女婢和大袖长衣高簪贵妇(顾恺之《女史箴图》)

小、下裙宽大的特点。髻,以假发相衬,西晋作十字式大髻,东晋则做成两鬓抱面遮蔽眉额形状,缓鬓倾髻以为盛饰,因发髻过大过重,不能常戴,平时搁置架上称作“假头”;贫家不能自办的,自号“无头”,遇事就向人家“借头”。东晋末至齐、梁间改为束发上耸成双环。

梯度(敦煌壁画)

       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也在晋代流行一时。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北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来冠服旧制得以赓gēng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洛阳石刻北魏软鞋靴武士和笏头履文官

见于文物图绘的歧头履、笏头履、高齿履、重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