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秦汉服饰

2011-10-3 05: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3| 评论: 0

摘要: 秦汉服饰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 ...

秦汉服饰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福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初曾“兼收六国车骑服御”,所以服制大致本于战国。从陕西临潼秦始皇皇陵出土的兵马桶、铜车马、女坐俑等文物中,可以得出秦代制服的基本印象。军服和劳动者衣装形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异。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兵士衣长齐膝,左右两襟为对称直裾式,皆可掩至背侧,两襟下角如燕尾,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与《礼制》叙述深衣的通用性相吻合;衣外着甲,下着裤,足穿麻履或革履(齐头方口较多见),头簪处理

秦始皇陵步兵蹲跪俑

繁细复杂,束簪上耸而多偏右,亦有着冠子的,应为皮弁biàn之制。女俑则后垂银锭式发簪。军装衣甲有骑兵、步兵和车御用等六七个类型。 

秦俑兵士冠发式样几种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等通幅花纹。此外,绘花和印花织物、朱砂着色织物、超级细薄织物,在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处都有实物出土,不仅种

马王堆汉墓-古代的丝绸-难以置信的精美花纹,March 2009照片,图片集

马王堆汉墓丝绸

长寿绣绢(马王堆汉墓丝绸)

类多,式样齐,纺织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由于商业发展,许多禁令早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锦绣,商人却用来被饰墙壁。《汉书》提到,被买卖的奴婢也穿镶花边的丝履,满头金珠花钗。这与椎髻、穿短衣裤的农民,形成鲜明的对照。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视界。

万事如意锦袍(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

      印花敷彩纱(汉代锦绣)                                   双鹤菱纹绮(汉代锦绣)

 

 

            郁金文绣(汉代锦绣)                             “长乐明光”锦(汉代锦绣)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仍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宽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shào"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至于通裁的袍服,西汉时穿用不普遍,至东汉时才渐成风气,后来转入制度化。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裁剪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而且与领、袖、襟缘一同作斜幅缝纫。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群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式,既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是战国深衣的变例,成为当时妇女的一种时装,流行很广。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 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墓主人及侍从

信期绣锦缘曲裾袍及表面结构

印花敷彩纱直裾袍及表面结构

,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东汉晚期贵族平居衣冠(宴饮百戏图)壁画

        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如《管子》“四民”提法为“士农工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还不如商贾。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还说“散民不敢服杂彩”,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而在制式上必然简约于士商,各地区差不多都衣着窄小。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陶俑反映,农民或农奴戴小帽、巾子或斗笠,衣短襦;从川蜀砖刻看,奴隶衣着更加简单,且多椎簪不巾。

扬子山着帽着帻zé着巾短衣农民陶俑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囚徒穿赭zhě色衣,此外的服制信息在文献资料上显得极为贫乏。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记载虽详,但与大量出土绘画、雕刻上人物的衣着比较,却不完全符合,可能是文献所记多为上层统治者的礼仪性服饰。出土文物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生活或一般人及奴仆的衣着情况。                                       

執劍武士,山東沂南漢墓石刻畫像                       簪筆奏事官吏,山東沂南漢墓石刻畫像

        将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结合观察,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是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如冕冠,是古来帝王臣僚的冕服;长冠,以竹为胎骨,外用漆纱糊制,长7寸,宽3寸,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冠”,是楚国就有形式,西汉时被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漆纱冠,多为武士所戴,此后到南北朝流行600余年,基本制度延续到明代不废。而一般男子则平时冠巾约发且不裹额,或只是束发加笄jī。至东汉,情况略有变化,矮筒状平巾帻zé,不分贵贱,一律使用;平巾帻zé上加梁(前高后低中空如桥)的梁冠,以及平巾帻zé上加漆纱冠,也成为定制。

        此外,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职的标识。秦汉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的配饰得到发展,产生

朝服垂双绶图(敦煌壁画)

佩挂组绶的礼俗。凡有官爵的人,还得把一条长度逾丈的经编带状织物折叠起来挂在腰后,名之为“绶”。绶以颜色、长短和头绪分等级,自东汉至明代因循相袭。

       西汉征伐边疆,战争频频不休,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史记·匈奴传》曾记载,当时诸部族君长喜衣锦绣。汉遣匈奴书信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袷qiā绮衣、绣袷qiā长襦和锦袷qiā袍。近半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骑、越骑冲锋陷阵的形象屡见不鲜,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及云南晋宁出土文物,古滇diān人当时穿用“白叠衣”和“阑干布”,奴隶主和近身奴隶多着汉式服装;还可以知道,西汉时滇diān人奴隶主亲信官已有身披虎皮的制度。

diān人鞍帔pèi形象(铜雕)